论自由

论自由

out of 5 stars

Author:[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

Publisher:山西人民出版社

Published:2024-9

Page count:248

ISBN:9787203134855

Content Summary

【内容提要】 本书对自由概念做出了经典而全面的阐释,是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自由主义的“圣经”,成为政治哲学和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不朽之作。 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诸多作品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本书的目标是为其力主一条简洁明确的原则,即:人们若要干涉任何个体的行动自由,其唯一正当的目的乃是保障自我不受伤害;反之,违背其意志而不失正当地施之于文明社会任何成员的权力,唯一的目的也仅仅是防止其伤害他人。通过划定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限,穆勒维护了珍贵的个人自由。 书中还探讨了诸多议题:允许不同意见展开自由争论的益处、个性自由发展对人的重要意义、防止官僚主义主宰政府等等,涉及宗教信仰、思想、言论、个性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启迪。 【编辑推荐】 ◎穆勒的这本《论自由》,与他另一部经典作品《代议制政府》,标志着自由问题已经从理论上得到解决。《论自由》可谓一部划时代巨著,在此后许多年间,西方政治哲学没有新的重大建树。 ◎译文精良、典雅、优美,尽可能保留了穆勒作品的原汁原味,带给读者一场阅读盛宴。 ◎著名学者高全喜导读,同时增译英文版导读,辅助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增补穆勒自传(节选)、穆勒夫人墓碑碑文、穆勒生平和著作编年。 ◎随书附赠藏书票一枚。 【名家推荐】 穆勒的《论自由》被奉为自由主义的“圣经”,他本人也因而进入了自由主义理论大师的行列。 ——约翰·R. 菲茨帕特里克(John R. Fitzpatrick) 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哲学教授 穆勒对个人主义与宽容思想的阐扬,远超过早一些人的成就,从弥尔顿、洛克,以至于孟德斯鸠及伏尔泰等人,在这方面,与穆勒相形之下,都要略逊一筹。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 英国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没有人能怀疑,穆勒提高了与他同一时代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同代人中无人能做到的。他不息地注意最根本的问题;他经常把这些问题讲得明白易懂且饶有兴味。……在英国思想史记载上,有些人(如霍布斯和休谟)的著作传布更广,也有人(如边沁)产生的直接影响更加深远,但是很少有人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时代,也没有谁的贡献比穆勒的更可尊敬或更近乎洁净无瑕。 ——哈罗德·J.拉斯基(Harold J. Laski) 英国工党领导人之一、政治学家 穆勒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文艺复兴式思想家,非凡地把所有知识作为他的研究领域。他也是现代世界第一位伟大的跨学科研究的智者,在他做出如此出色贡献的各种学科之间建立了联系。 ——尤金·奥古斯特(Eugene August)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由的心灵》作者

Catalog

导读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要读穆勒?/高全喜 001 英文版导读《论自由》:个人、社会与国家/亚历山大·布雷迪 015 第一章引论 001 第二章论思想言论自由 021 第三章论作为幸福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 075 第四章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 103 第五章论自由原则的应用 131 附录1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传(节选) 161 附录2哈丽特·穆勒墓碑碑文 175 附录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生平和著作编年 179 译名对照表 183 索引 185 修订增补版译后记 189 · · · · · · (收起)

Original Summary

[" 人们最初认为并且庸俗地认为,多数者暴政之所以像其他暴政一样可怕,主要是因为它是通过公共权力的措施来施行的。但是深思之士已经察觉到,当社会本身就是暴君时,即当社会集体地凌驾于组成它的个别个体之上时,暴政的实施就并不限于借助政治机构之手而行的各种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实在执行自己的命令,而如果它执行了错误而非正确的命令,或者对它根本不应干涉的事发号施令,那么它便是实行了一种比其他各种政治压迫更为可怕的社会暴政,它虽然不常以严厉的惩罚为支撑,但却由于更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细节之中,甚至束缚了人们的心灵本身,从而使人们更加无法逃脱。因从,仅仅防范各级官府的暴政是不够的,还需防范优势意见和大众情感的暴政,防范社会即便不用民事惩罚,也能有法将自己的观念和做法作为行为准则强加于异见者的趋势,防范社会束缚与自己不相一致的个性的发展,甚至有可能遏止其形成,从而使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社会自身的模式来塑造自己的那种倾向。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是有一个限度的。发现这一限度并维护其不受侵蚀,对于使人类事务进至良善之境来说,正像防范政治上的专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 —— 引自第5页 "," ……却忘记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一般来说正是最能吸引彼此相互注意的事情,他们会因此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及对方的优点,也会因此有结合各自的长处而产生优于双方任何一个的新品格的可能。我们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那是一个人才兴盛并且在某些方面极富聪明智慧的民族,以其难得的幸运,这个民族在草昧时代就有了一套特别优良的风俗制度,这几乎是即便最文明的欧洲人在一定限制之下也必须承认的圣哲之士开创垂范的功业。同样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运用杰出的手段,竭尽可能地将他们所拥有的聪明睿智深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中,并且确保最富智慧的人占据尊贵显要的高位。想必能有如此成就的民族已经发现了人类进步的秘密,必能使自己的行动稳居世界先列。然而恰恰相反,他们却从此变得静止不前,而且一停就是几千年;欲使其再有进一步的改善,必得有赖于外人。使人民彼此完全一样,用同样的训诫与规则支配全体人民的思想与行动,正是英国的仁爱之士所勤求致力于之的希望,中国人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然超乎于此,然而他们的结果确是如此糟糕。现代公共舆论一统天下的体制,正是中国教育和政治体系的翻版,只不过在形式上后者是由组织的,而前者是无组织的;除非个性总是能够成功地挣脱束缚而伸张自己,不然欧洲虽有恢弘的祖业和基督教的信仰,终将变成另外一个中国。 () —— 引自第84页 "]